截拳道的形成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相交融碰撞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武学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李小龙的助教级弟子丹·伊鲁山度再其著作《JEET KUNE DO:THE ART AND PHILOSOPHY OF BRUCE LEE》(《截拳道:李小龙的哲学与艺术》)中,将李小龙的截拳道称之为“当代非传统的中国功夫的代表”。在李小龙的技术体系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武术的部分精华,诸如实战中的中线理论以及传统武术中的实用腿法等等,并且他大力吸取西洋拳击、击剑等其他国家格斗术的一些特点,融为己用,大胆创新,注重实战,力求体系与动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格斗术。
“从字面上讲,“截”就是拦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是普遍的规律方法和最终的实现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拦截拳法的方法。”(李小龙)这个‘截’也恰恰代表了截拳道的技术特色,它讲求本能的截击,截击对手外在的动作形式、截击对手的思想,截击对手所给你造成的任何威胁。但是,截拳道又不仅仅是一种武学体系,它不能被限制在一个体系中。“截拳道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它既不拥有任何武术体系的风格,也不追随任何武术体系的风格。要想充分地理解截拳道,习武者就必须超越‘对抗’与‘联合’的双重性而将这两点看作一个无差别的有机整体,截拳道的理解是习武者对这个整体的直觉感觉。”(李小龙)
李小龙认为,格斗是整体性的,他不可能象拳击一样仅用双拳,也不可能象柔道仅善于贴身摔跤,真正的格斗是变幻莫测的,决不会因为某一门或某一派而变得有所不同。面临的对手也有着高、矮、胖、瘦的不同,真实的格斗是不会有任何限制的。就象几个接受不同格斗体系训练的练习者共同目睹了同一场街头格斗,但由于受其本身格斗门派的束缚而会得出不同的见解一样。而截拳道则是站在整体的高度,从真正的实战角度出发,将复杂的格斗简单化,提炼出实战中最为根本的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攻击和防御武器,辅以各种诸如力量、速度、反应等各种特质的练习,来使修习者真正的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在实战中很好的发挥和运用。截拳道最为重要的学习原则是,不在于你学习了多少技术,而是你真正能够吸收并掌握了多少,并能在复杂多变的实战中运用多少。截拳道技术的修习实际是一个由片段(单个的技术动作)连缀成整体(实战运动),在整体中发挥片段的过程。
作为一门整体化的武道,他强调技术结构的全面性,从技术的适用范围来说,分别有拳打范围、踢击范围、封手设陷范围以及擒摔范围。所有的格斗技术均包含在这四个范围之中,而这四个范围的技术则又在格斗中远、中、近不同的距离内得到发挥。
在拳打范围内,主要有标指、直冲捶、挂捶、勾捶、铲捶、螺旋勾捶、插捶等技术动作可以实施;在踢击范围内,则又有直踢、跺踢、前踢、侧踢、勾踢、扫踢、后踢、旋踢可以运用;在封手设陷范围内,运用手臂的灵活反应,可以使用各种近身的手法以及拳法和肘膝进行击打,并且亦可以运用各种诸如抓发、掐喉等技术动作;而在擒摔范围,更可以对对手施加各种摔法以及全身各个关节和咽喉的锁制,从而令对手动弹不得,失去战斗力。以上的各种技术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均是站在武道的整体角度而紧紧联系在一体的。在截拳道中,不会为了踢腿而踢腿、近身而近身,所以技术的运动均是一体的,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的,象水一样具有动态的流动性以及渗透性
他注重武道的本质,提出“摆桩、步法、守中用中、机动性、协调性以及其他”为其核心,技术只是在这些基础上表达自我的一种手段。但由于其“简单、直接、非传统性”三要素的指引和影响,又使得截拳道的技战术与其他武术稍有不同。举列来讲,截拳道的标指(手指戳击)来源于咏春拳,但由于它是在咏春拳标指以及西洋击剑的攻击特点上的高度融合而又显得与其不同。犹如刚与铁共同放入同一熔炉得出的却是合金一样。
在截拳道中,没有固定的套路和僵化的哲理。它的格斗看上去并不是来自一个单一的角度,而是来自所有可能的角度。截拳道是利用所有的格斗方式和方法去赢得一个满意的结果(胜利)。同样,在截拳道的教授过程中,也没有任何预定的动作设计和打斗模式,截拳道中不需要这些,它是自由的,不被任何东西束缚。但“不成套路”和“无套路”之间又存在这微妙的区别,前者代表着无知,后者则是超越。
(本节内容曾发表于2006年第5期《武魂》杂志。原文标题:“李小龙截拳道技击法捷要”讲座--李小龙与截拳道作者:钟海明 史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