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与新极真会空手道馆的王馆长聚会聊天,甚是欢洽。在谈及传统武术训练模式与海外道馆训练模式的优劣问题,对我启发颇大。笔者本着独受益不如众受益的原则将我们聊及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作一个分享。

 

我们聊到传统武术的功力问题时,王馆长说了一个观点。功力很重要没错,但针对实战来说对抗性训练要比功力更重要。王馆长举了一个例子,他八十年代初被选入上海市青少年拳击队集训了四个月(封闭式,全日练习)。那时的训练内容即少且枯燥,拳击的三招半——直、摆、勾加一个刺拳,翻来覆去练的就是这点内容,除了练习标准的动作外,更多的就是练习距离感,打靶及对抗。当时他有一个练习了一年半心意六合拳同学,认为拳击击就这么点内容,既不博大也不精深,还不像心意六合那样练得出功夫(上海也叫十大形)。结果时常在王馆长面前讲拳击这不行那不行……可能都是年少的缘故,两人一次实战比试。结果他的同学被一阵海扁,拳头打来了根本不知道格挡。

 

我很能理解王馆长讲的这个亲身案例。事实上不止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泰拳和柔术等等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后日益流行,就是源于其动作少而精,多对抗性训练,练习后直接就可以拿来使用。因此我在上海咏春拳研习会开办的普及班就是以散式功力训练为辅,散式对拆对练为主,模拟实战训练为充。以期将传统武术先以原汁原味的标准动作和功力训练方式传授给学员,学员通过数月的练习,并不断纠正咏春拳学员的错误动作来将其掌握,此之谓引进门。自己得空闲时在家自行进行功力训练,此之谓修行看个人。之后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练习对抗,使学员来上海咏春拳研习会学了咏春拳后,能够使用咏春拳术,而非练习咏春保健操。

 

总之,作为一门拳术,咏春拳一定是要经得起对抗的。如果学了咏春拳后,打起桩来啪啪作响,练起拳来行云流水,碰到实战对抗则落荒而逃,试问您学的确定不是操吗?